关于提升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昆明市人大常委会 发布时间:2023-02-06 09:26

东川区代表团

云丽、杨丽、李晓璐、聂洁 等4名代表


近年来,昆明市创新探索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实施394个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8.6万户脱贫户“双绑”覆盖率达81%,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15.69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群众实现持续增收。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52.7万亩,实现粮食生产104万吨,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建成21.87万亩高标准农田。烤烟生产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烟叶税首破5亿元大关。96个品牌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牌”目录,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20个。在全省率先开办“农民业校”。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实现行政村人才支持服务全覆盖。干部回乡规划工作全面展开,完成5个专项方案和50%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

宜良县“68道拐”公路入选交通部“最具人气的路”名单,禄劝县轿子雪山天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成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石林县荣获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富民县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嵩明县成为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晋宁区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试点获全国推广。各县区都在快速发展,例如东川区,东川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按照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效果明显,实施小江沿线高标准农田建设2.68万亩。新增“一县一业”高品质花椒种植面积1.71万亩,提质增效2.44万亩,在乌龙等乡镇建成4个花椒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28个,新增“三品一标”企业9家、产品12个,培育“十大名品”7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90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2.28万户群众增收。新增3个省级、5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总体呈现“百花齐放”的现状。但是,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和不足。

一、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基础薄弱。经过近五年的精准扶贫,全市的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已由传统农业模式逐步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变,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在实际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农业产业规模小、杂、弱,以经营分散的农户为主要依托。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弱点是,农产品生产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和分割性,难以形成组团出击、抱团联合,难以集中形成竞争合力,缺乏区域和集约化生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缓慢,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加工制造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二是集体经济活力不强。就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尾,各县区村集体经济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起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村集体经济没有很好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实事求是发展产业,后劲不足。二是大多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三是缺乏主导产业、优势项目,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不明晰、不科学,集体经济发展还在瓶颈期。

三是“一村一品”特色不明显,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不强。例如:东川区。虽然现已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28个,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不明显,品牌影响力弱。东川区的“一村一品”普遍存在发展规模、区域集中程度尚未达到现代农业的标准和要求,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研发、产业培育、特色产品推广合作、特色产品加工、生产和销售等方面未有效闭环。同时,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转化值差。目前,东川区打部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甚至没有注册商标或产品认证,少部分拥有注册商标或产品认证的产品,存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问题,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面广,各村均在打造本村的特色产业项目,但多处于探索初期,对于品牌打造意识不强,宣传推广力度不大,更缺少区域性的品牌推广,市场竞争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宣传推广和销路。

二、 建议

(一)科学编制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定位、空间布局、产业规模等,完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有利于特色农业生产的需求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培育引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把那些会愿经营、懂经营、会经营的专业人才引进来;推进土地规模流转,集中流转管理农户承包地,建立健全“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的收益保障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强培优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主体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卖社会化服务,提高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二)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推广新优品种普及,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生产,推行农药、化肥“双替代”;整合各县区的特色产业资源打造昆明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昆明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系列,请专业的运营团队打包集中对外宣传推介,整合昆明市的电商平台,集中实施电商营销,利用直播带货等新型方式,扩大销售渠道;鼓励商标注册,实现品牌化销售,打造一批农业精品品牌;帮助经营主体与大型商超对接,推进优质农产品进城入超;推进特色农产品“三品”认证,培育昆明各县区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使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有品牌、质量有保证。

(三)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实施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计划,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召回”本地在外创业有成人员,鼓励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与高校和农业科技院所对接,聘请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实现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经常化、田头化。实施一村一名“产业副主任”培养计划,在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中,择优选聘产业副主任。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瞄准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行业国字号企业,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搭建平台承接招商。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用地指标的供给,提升承载能力,为农业招商搭建良好平台,为招商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为招商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