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代表团
杨伟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亮点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键”,医疗、旅游、交通等线下优势场景加速向线上转移,网络直播、共享员工等个人新型灵活经济蓬勃发展,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在当前形势下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不仅有利于稳就业、稳投资、化解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还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为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昆明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也于去年底印发了《昆明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力争通过3年时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翻一番,突破5000亿,年均增长2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化、链条化、高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加快形成,数字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核心引擎。
然而,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在我市并没有充分作用于各行业,数据的价值也没有被充分释放,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数据壁垒明显。数据开放共享过程中,数据作为要素的营利性与政府的公共性相抵触,各部门出于对自身数据垄断利益或者对潜在风险的考量,往往不愿将数据共享给其他部门以及大数据中心,致使数据资源共享壁垒难以打破,共享的数据质量不高。二是大数据中心作用发挥不充分。调研发现,我市已经存在很多分属不同部门的数据中心、智慧平台,比如交警部门智能交管系统、林草、水务、医院等各部门均有着海量的数据,包括路道信息,人民银行的征信数据,工业企业的供电数据等,各类数据开放共享不足,数据平台缺乏广泛、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各部门智慧平台之间、大数据中心与政府、企业的数据合作机制未完全畅通,无法将市场渴望的有特色、高质量的政府数据,加工成合法、有效、高质量的数据产品提供给市场交易。现有数据中心在各类高水平的隐私交易技术,如数据安全保障、权属界定、价值挖掘、创新应用等核心领域,应用AI、区块链、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等先进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缺乏实践,无法满足数据交易市场多样化的现实需求。
建议:
一、 打通数据壁垒,及时获取数据资源,夯实数字经济底座。
一是争取上级数据回流。以国务院、省政府数字政府建设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数字政府建设试点,以试点和场景需求为导向,加强国家、省级数据的对上争取,最大限度打通纵向数据壁垒,推进数据回流;二是推动属地数据落地。推动各地、各部门(单位)公共数据应归尽归。三是丰富基础数据。推动公安、交通、医疗、金融、教育、水电气公用事业运营等行业数据归集,推动纳税、不动产、信用、用电、企业投资、贸易通关等数据共享。
二、 政企联动提升企业完善数据积极性。
建议利用各类惠企平台和惠企政策,优先对数据完善程度高的企业进行惠企政策“免申即推送”,引导企业主动完善数据。对于各类涉企奖补资金的申领,大力推行网上申报,相关数据经主管部门核对后归集至大数据中心。
三、 完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数字经济发展保障
探索建立数据采集、储存、转移、共享等环节的算力安全标准;建立并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与边界,完善数据安全监管过程中出现的职能交叉、模糊与空白地带等问题。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营造安全可信的数据环境,提高对数据访问、流向控制、数据溯源、数据销毁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管控能力,确保数据利用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四、 探索出台符合昆明实际的数据获取、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地方性规范和标准
我国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发展还处于萌芽期,国内前期先行先试的北京、上海等大数据交易所,虽然已经产生了一些数据交易,但是成交量小,数据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关键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来说全国还没有形成得到普遍认可的、成熟有效的全数据生产要素流转交易机制。昆明市可利用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契机,率先构建基于面向“两亚”数据交易的流转机制,提升政府内部数据流动效率,在数据获取、数据应用方面探索出台符合昆明实际的地方性规范和标准,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先行先试,探索昆明数据交易的新模式,争取数据交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