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议
信息来源:昆明市人大常委会 发布时间:2023-02-07 16:10

呈贡区代表团

林勤


一、 案由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青少年抑郁症77.39%与人际关系有关,69.57%与家庭关系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抑郁、自残自杀行为、行为障碍、人格偏离、网络成瘾等方面。这些数据把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摆在人们面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上级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决策部署,回应广大青少年及家长的实际需求,2022年8月昆明市筹建了全国首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昆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9—18岁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经调查研究,目前影响和制约昆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明显区域差异。目前全市已有近80%的中小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横向比较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重点高中的开展情况优于普通高中,高中优于初中、初中优于小学,城市优于城镇,城镇优于农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状况有关和对学校专业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建设程度有关。

二是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全市目前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和队伍开展工作情况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文件要求尚有差距,各县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均未达标,兼职非专业出身教师占比较高。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专业技能不足。较多班主任、学科教师不具备识别能力,没有相关处置经验。

三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配合机制和社会支持体系亟待完善。当前,昆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校园早期发现能力弱、识别并向专业精神科医院转诊能力不强、对突发心理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家庭教育力不从心等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同时,还应构建含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政法、民政、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部门通力合作的教育服务网络,构建全方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体系。

二、 建议

一是全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学校结合地区特点、生源特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探索实施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分级资格专业培训制度。通过培训使普通教师达到“基本识别、简单判断、主动报告”的工作目标,在职心理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达到“分析判断、主动接触、定期反馈”的工作目标,在专职心理专职教师队伍达到“精准研判、专业介入、快速转介”的目标,在全市培养一批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型教师。

二是全面打通中小学医教协同渠道。市卫健委、市教体局、团市委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昆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工作职能,有效联动中心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医教结合的危机干预及转介机制,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校聘请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健康专家顾问团队,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和帮助。

三是全面构建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消除偏见歧视,推动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关心关注。倡导儿童青少年养成科学运动、充足睡眠、绿色阅读等良好生活习惯,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生命教育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心理危机求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净化网络环境,清理网络上血腥、暴力、低俗、赌博等非法内容,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科学引导儿童青少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各级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乡镇(街道)以及社区要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探索建立以家庭教育辅导工作为核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工作体系,构建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减少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共同推广昆明市青少年心理服务热线和昆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平台,鼓励儿童青少年及家长有需要时拨打热线和寻求线下帮助。